其实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,我们前几年炒房也早已超过了房子本来的居住价值了。
到此总述部分结束,我们下面再来拆解一段太湖石。
(一)太湖石苏州府所属洞庭山,石产水涯,惟消夏湾者为最。性坚而润,有嵌空、穿眼、宛转、险怪势。一种色白,一种色青而黑,一种微黑青。其质文理纵横,笼络起隐,于石面遍多土坳坎,盖因风浪中充激而成,谓之“弹子窝”,扣之微有声。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,度奇巧取凿,贯以巨索,浮大舟,架而出之。此石以高大为贵,惟宜植立轩堂前,或点乔松奇卉下,装治假山,罗列园林广榭中,颇多伟观也。自古至今,采之已久,今尚鲜矣。
意思是:苏州府所属的洞庭山,水边盛产太湖石,其中以消夏湾的太湖石为最好。太湖石坚实而润泽,有嵌空、穿眼、宛转、险怪等各种形态。一种色白,一种青黑色,一种微青黑色。石质的纹理纵横交织,脉络起伏隐现,石面上凹凸不平,这是风浪冲击而形成,称为“弹子窝”,敲击能发出微弱的声响。采石的人携带锤子和凿子潜入深水中,选择形态奇巧的切下来,套上巨大的绳索,用巨船假设木绞架,将石块绞出水面。太湖石以高大的为贵,最适合竖立在轩堂前,或点缀在乔松奇花之下,堆成假山,放置在园林广榭之间,就非常壮观了。从古至今,太湖石已经开采了很久,现在已经不多了。
详细解析:
我们大多知道太湖石产于太湖,那为啥别的湖就不产湖石呢?
太湖古称震泽,又名"笠泽",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。
这是因为太湖在历史上曾是浅海,大量的碳酸钙等物质沉积形成了厚层的石灰岩地层。这种石灰岩是太湖石形成的物质基础。加之水流常年地冲刷和溶解,就会在石灰岩表面雕琢出孔洞和沟壑。这就是太湖石的形成过程。
其他湖泊不具备这种条件,比如有些湖泊周边是花岗岩地层,花岗岩质地坚硬、颗粒粗大,不容易被湖水溶蚀形成太湖石那样玲珑剔透的形状。
太湖历史上主要的湖石产区,在太湖东南部的洞庭山,也就是今天的西山、东山和三山岛。
这其中又以西山南侧的水湾——消夏湾的太湖石最为出名。现在这里是很漂亮的村庄。
这里说的洞庭山和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不是一个地方,“洞庭”二字在古代有广阔平坦之意,所以洞庭山就是在广阔平坦的太湖中的山峦,是一个形象的说法,并不特指某个地区。
由于太湖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,常年浸泡在水中会让二氧化碳与其发生化学反应,也就是说太湖石是被水慢慢溶蚀成的,这么一看,说太湖石是上天的杰作也没啥问题。
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,据推算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,石头的棱角被磨平,石头的凹陷处,水流形成旋涡,计成说“于石面遍多土坳坎”。坳是低凹的地方,而坎是凸起,这样一凹一凸就形成了“弹子窝”。
弹子窝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宋代杜绾的《云林石谱·太湖石》一书。书中提到这些圆孔在受到敲击时,会发出轻微的声音。
元代诗人宋无在《咏石得天字》中就曾吟咏道:“雨攻绳眼断,浪击弹窝圆。”表达了对弹子窝形态的赞美之情。
我国在东汉时期就开始有人赏玩太湖石,到了唐朝就开始大规模开采太湖石了,白居易的《太湖石记》谓 “石有族聚,太湖为甲”, 唐吴融的《太湖石歌》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 “洞庭山下湖波碧,波中万古生幽石,铁索千寻取得来,奇形怪状谁得识”。
这也说明太湖石的开采是极为不易的。古代要选择水性好的石工潜入湖底,用双手在礁石上慢慢摸索,有时由于水底光线不足,只能凭借感觉。
一旦寻到一块好的湖石,就在水底用斧头、凿子,把它从礁石上一凿子、一凿子地敲下来。计成说“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”,其中錾就是小凿子,就是在石头上雕刻工具。
古时候,没有先进的潜水设备,更没有氧气筒,石工们在水下作业时间不能太久,敲一会就得浮到水面透透气。所以一块具一定规模的太湖石,往往要敲凿很长的时间。
这么一看,再想想冠云峰、瑞云峰,你是不是能感到这背后的血泪和汗水呢?
到了明朝时,水里的太湖石已经几乎开采殆尽了,所以到了清朝,人们大多只能寻找前朝的遗石,或者到山里开采一些类似形态的石头,也叫做“旱生太湖石”,比如北京用的“房山石”,山东的“玲珑石”等等。
到此,太湖石我们就讲完了,由于篇幅关系其他的石头我们下期再聊。